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3集课程复讲 |
|
马央军学长 |
|
|
1、步从容,立端正,揖深圆,拜恭敬。勿践阈,勿跛倚,勿箕踞,勿摇髀。 立端正,女士要注意动作优雅;男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,双脚与肩同宽,直视前方。 坐如钟,女士双脚要并拢,右手放在左手上面,然后放在左脚上。男士双脚可以微微打开,然后双手很自然放在你的大腿上。 坐要注意一些细节。“勿践阈”,在站或者在坐的时候不要去踩东西。这个姿势不好看,还会让人觉得你轻慢、随便;而且东西踩久了容易坏掉。所以对孩子的行为要及时纠正,才会养成好的习惯。 “勿跛倚”,就是站的时候歪一边或者靠东西。一个人大的能力也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起,一个人不好的行为也都是从生活细节开始忽略掉的。所以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。 “勿箕踞”,就是坐下去两脚不要开得很开,特别是女性。 “勿摇髀”,就是坐下来的时候不要晃腿。这个行为主要源于他内心的焦躁不安。 所以现在的人确实也是生活得很不简单,因为要让心安下来,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。所以,一来要提升我们的智慧,二来也要从外在的行为时时保持警觉性,常常观照自己的言语还有自己的肢体、动作是不是有不恰当之处,久而久之,你的这些言语行为就会内化,时时保持一个恭敬,保持礼节的分寸。 “揖深圆,拜恭敬”。鞠躬的时候,我们要鞠下去,这叫九十度鞠躬。礼节不是做表面的,而是要“诚于中,形于外”。 2、缓揭帘,勿有声;宽转弯,勿触棱。执虚器,如执盈;入虚室,如有人。事勿忙,忙多错;勿畏难,勿轻略。斗闹场,绝勿近;邪僻事,绝勿问。
这一段经文,它大体上就是让我们养成一种心细胆大的态度。 “缓揭帘,勿有声”。当我们在揭帘子的时候要轻手轻脚地拉,不要发出太大的声响。因为人都是群居在一起,互相工作,互相生活,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是不是造成别人的困扰、别人的烦恼?这我们要有这样的敏感度去观照。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“慎独”的功夫,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,我们的动作、我们的言语依然都是要放轻、放缓,这样习惯自然了,自然在公共场合都能够做得出这样优雅的行为动作。 “缓揭帘”,除了声响不要影响到别人之外,也是一种爱惜物品。因为你用东西的时候轻手轻脚,它就不容易坏掉。当你的动作都能轻柔,生活当中就不会常常发现扯坏东西、摔坏东西,或者是撞到东西这样的情况发生了。 所以一个人要修正自己要从根本下手,就是从这一颗心开始调伏。而这一颗心的调伏,又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事相当中去用心,善于学习。我们在学校里面,告诉学生处处要注意自己的安全。现在的孩子意外死亡率愈来愈高,因为他们没有那个敏感度。所以成人,老师也好、家长也好,都要时时提醒,不然到时候意外造成就为时已晚。 现在很多孩子喜欢飚车,这都是对自己的安全都没有一种敏感度。孩子为什么会去飚车?内心空虚。所以当他不知道人生的目标在哪,人生的本分在哪,他就很可能游手好闲,到最后误入歧途。他为什么觉得空虚?因为他觉得他没什么价值。我们假如进一步去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,很多都是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。所以我们当老师就有一个深刻的体会,你对这个孩子愈关心,他的进步就愈大。蔡老师以自己带的一个六年级的班级为例,告诉我们孩子不是不可以受教,而是我们没有用对方法。孩子犯错就是我们教他的好时机出现了,你要抓住,绝对不可以在那个当下乱发脾气。 人生的缘绝对不是在外在距离的远近,而在哪?在心。心很切,所想人生的目标都相同的时候,纵使在万里之外也会来相会,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。所以人与人的距离不在外在内。 教学相长,学而后知不足,教而后知困,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,知困而后能自强也。我们要抱持着“做中学,学中做”,因为我们都是失教的一代,不要再让下一代有我们这样的遗憾。 一般认为行为比较偏差的孩子其实也都很善良,只是疏于管教而已。当你对他很好、很有义气,他一定会也对你很有义气。我们当父母、当老师要常常能够去感受到孩子内心的状态,不然你都不能适时的给他疏导。教育一个小孩要有耐心,要真诚地称赞,要制造各种机会让他去锻炼,转化他的行为,激发他的能力,强化他的责任心,孩子就会有很大的进步。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